历代歙砚名人
唐咸通年间(860—874),文学家李山甫赞歙砚诗曰:“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啻值千金。”记述了唐代歙砚波浪纹就已定名,由于石品名贵,雕工讲究,才“何啻值千金”。梁开平二年(908),梁太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鳞月砚各一,歙产也”。刻工不详。南唐时,歙砚雕刻以砚务官李少微著称,其孙李明和著名砚工周全,相继成为他的得力助手。李少微为后主李煜雕刻“砚山”歙砚一方,该砚奇峰耸立,山水相依,被李后主视为“至宝”。到宋时,该砚落到书画家米芾手里。米芾为其铭曰:“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后来,米芾用此砚换取了友人苏仲恭的一片宅地。南唐后起的名砚工有:刘福成、周进成、周进昌、周小四、朱明、戴文忠、戴山、戴义成、方守忠、方庆子、胡嵩兴等。现存南唐以前歙砚两方,一方为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836—840)箕形歙砚,现藏于省博物馆,该砚长20厘米,上宽11厘米,厚3.5厘米。另一方为五代时制作的抄手“风”字砚,现藏于本县博物馆。该砚长22.2厘米,宽15厘米,厚3.3厘米,重0.9公斤,外形同“风”字,砚堂前低后高,与砚池连成一坡度,背面为插手式,有细直眉纹。
宋代,苏轼有两方名砚。一方为吴顺义元年(921)处士汪少微题铭,铭曰“松操凝烟,楮英铺雪,毫颖如飞,人间五绝”。另一方为李少微后裔所赠,色如碧玉,苏自赋诗赞曰:“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苏轼还有一方歙砚,铭曰:“东坡砚,龙尾石,开鹄卵,见苍壁,与居士,同出入,更寒暑,无燥湿,今何者,独先逸,同参寥,老空寂”。徐虞部有方龙尾石砚,请书法家蔡襄品第,蔡襄看后题诗赞曰: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现存宋代名砚有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眉纹枣心砚和休宁县博物馆的银色冰纹砚及黟县博物馆的抄手砚。冰纹砚长19.8厘米,厚4厘米,正视纹路为山峦起伏,侧视则银丝万镂,砚背镌有隶体“歙石绝品”四字。抄手砚左侧阴刻隶书“世路艰、人业异、与石交、不相弃”,右侧阴刻篆书“结邻”。现存元代名砚有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太师少师砚”。宋、元两代歙砚名工不详。
明代,歙砚名工仅见清代康熙《徽州府志》记载的叶瓖。元末战乱后,“砚琢者日拙,识砚材者尤鲜。叶瓖巧悟天授,制多独创,精妙绝伦,诸工皆师其作”。《西清砚谱》中记载,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有一方仿汉瓦样歙砚,长18.8厘米,宽10.9厘米,此砚后归唐寅,清代又被皇家所藏。砚上有董其昌铭曰:“博以方,温而粟,润鸿藻,翼经术”;唐寅铭曰:“古瓦尚多炎汉制,墨光能射斗牛寒”;乾隆帝铭曰:“歙之石,龙尾最,式萧瓦,汉制派,董以画名,唐以画经……”。
现存明代名砚有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冰纹银光砚”、“白眉子砚”,休宁县博物馆的“蝉形三足砚”,徽州地区博物馆的“蛙晰栖穴砚”、黟县博物馆的“三足圆形金星砚”。“蝉形三足砚”长34厘米,厚6.5厘米,墨池开在蝉头部,池前部两角外突作蝉眼,构思巧妙,造型生动有趣。“蛙晰栖穴砚”,长21.2厘米,宽14.2厘米,厚4.4厘米,间有阔眉纹,蛙、晰清晰可见,蛙借凹洼为栖地,两晰沿池追逐嬉戏,造型简朴,图饰生气盎然。
清代,歙丞、书法家高凤翰酷爱歙砚,自选自雕,右手残废了,改用左手雕,成了著名砚刻家。他藏砚一千多方,著有《砚谱》二卷120式,均为清代名砚的佼佼者。现存清代名砚有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庙前青砚、松皮砚、原生物化石砚和藻类、羊齿蕨类化石砚等。